▋在马来西亚,很多人看到残障人士 (OKU),第一眼浮现的反应是什么?
多瞄几眼? 可怜?同情?还是「幸好不是我」?
作为一名马来西亚残障人士,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眼光。
我常常觉得,这些情绪表面上是善意,但背后却隐藏着另一种伤害。
因为当社会习惯用「怜悯」的角度来看待我们 OKU 时,大家很容易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:
『很多时候,真正的问题不在于 OKU 缺乏能力,而在于社会与环境制造了障碍。』
这本《OKU Bangkit》,正是一本把这种声音说出来的书。
▋《OKU Bangkit》不一样的残障人士书籍
很多和 OKU 有关的书籍或文章,喜欢走「励志」路线。
比如某个残障者如何克服困难,如何坚强面对人生,最后成为大家眼中的榜样。
这样的故事没错,但问题是:
『它往往把残障当成个人奋斗的议题,而不是社会责任的议题。』
我自己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。
别人看你时,总是期待你要「坚强」「励志」,好像只有做到这些才算合格的 OKU。
可是我们的生命价值,难道一定要靠「励志」来证明吗?
而《OKU Bangkit》不一样。
它更像是一份宣言,一份倡议。
它直白地告诉我们:
『残障不是个人的悲剧,而是社会的限制。』
▋法律有了,但残障人士的权利没真正落实
马来西亚在 2008 年推出了《残障人士法案》(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2008)。
听起来 Macam Yes,像是一种保障。
但书里说得很直接:
『法律有,但执行力几乎没有。』
➤ 无障碍设施?常常停留在蓝图里。
➤ 就业机会?纸面上有配额,现实中很多公司根本不理会。
➤ 教育权利?有些 OKU 孩子还是因为环境不友善而被迫放弃。
我自己就太清楚这种落差。
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「不行」,而是社会和环境根本没给机会。
这种无形的障碍,比身体上的障碍还要沉重。
有一次搭乘 G 司机的车,对方不仅态度恶劣,还当面用言语羞辱我。
那种眼神与语言的歧视,让人感受到的不是「服务」,而是被欺凌、排斥与被看低。
问题是,这类歧视并不少见,但现有的法律并不会真正为残障人士挡在前面。
条文写得很漂亮,可当事情发生时,却因为只是宣示性质,缺乏禁止歧视与惩罚机制,根本无法真正保障我们的权益。
但是,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制度改革的声音。
政府自 2023 年起已启动《残障人士法案》修订讨论,目标是加强执行与执法力,并征求各界意见;然而直到今天,修正案仍未正式提呈国会。 (相关新闻请看这里——Malay Mail)
更关键的是,《联邦宪法》第 8(2) 条虽然禁止基于宗教、种族、性别等的歧视,却依然没有把「残障」纳入其中。
也就是说,法律在纸面上倡导平等,但如果你因为残障遭受歧视,现行宪法并没有直接保护。
律师公会、SUHAKAM 等团体因此不断呼吁,应尽快把「残障」纳入宪法平等条款,并为《残障人士法案》加入更具体的抗歧视与救济机制。
(相关新闻请看这里——SUHAKAM)
如果这些改革真的落实,法律才可能不只是「挂在纸上」,而是真正成为 OKU 的保护伞。
不过,今年也出现了一次让人振奋的突破。
一名患有一级自闭症谱系障碍(OKU)的槟城心理学辅导员庄宝钟,曾两度申请公共部门永久职位却遭拒,怀疑是因歧视所致,于是把案件带上法庭。
最终,高庭裁定政府与公共服务委员会必须按照联邦宪法第 8(1) 条和平等条款,以及《残障人士法案》2008 第 29 条行事,要求重新为他安排面试与测评,并确保未来申请不再因残障身份而被拒。 (相关新闻请点这里——星洲网)
这起判决固然是一个个体的胜利,却也揭示了制度上的巨大缺口。
更深层的问题是,宪法和现有法律框架里,残障议题始终没有被平等对待。
所以,很多时候 OKU 面对的不只是环境的阻碍,而是法律层面「看得到,却摸不着的无力状态」。
▋教育与就业:残障人士面对的现实困境
书里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。
很多 OKU 学生不是不聪明,而是没有合适的环境去学习。
校园缺少无障碍设计,老师对特殊需求不熟悉,甚至连考试制度都没考虑到他们的情况。
就业就更现实了。很多雇主一听到 OKU,第一反应就是「生产力低」 ,于是直接把你筛掉。
我自己也遇过类似的经历。
明明有能力,但别人第一时间想的不是「你能做什么」 ,而是「你做不到什么」 。
甚至在职场上,我还遇过「价值被压低」的情况。
别人觉得少了一条腿,工作价值也该跟着打折。
这一段经历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有详细写过:
➤ 【OKU 截肢后经历分享】失去一条小腿,我才真正懂的 8 件事,你可能从没想过!
这样的偏见,正是《OKU Bangkit》里不断提醒我们 OKU 的:
『真正限制残障人士的,不是身体,而是社会的偏见与制度的不公。』
这就是为什么,OKU 需要的不是施舍,而是能拥有独立、自立的机会,去证明我们同样能创造价值。
因为只有当我们变得更强大,社会才会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。
▋对残障人士同情,有时是一种伤害
《OKU Bangkit》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,就是:「同情不能解决问题!」
社会搞慈善本身没有错,也确实很重要。
但问题是有些慈善只是「伪慈善」。
所谓的「伪慈善」,就是办活动、拍照片、发新闻,最后只是博取名誉、流量与掌声,真正的改变却没有发生。
更现实的是,有些所谓的「慈善」,背后甚至带有盈利意味
—— 你知、我知,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,不说破而已。
可是这种方式并不会让 OKU 真正「站起来」。
相反,它强化了一个标签:
『OKU 就是无法自理与独立,需要被帮助的一群人』。
但事实呢?
很多 OKU 其实有自己的能力和梦想,只是需要一个机会。
当然,确实有些 OKU 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即时的援助,社会的关怀依然重要。
但更关键的是,那些仍然有能力学习与工作的 OKU,更需要的是信任与机会,
让我们能被赋能,去学习独立、自理,并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『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』
这一句话,曾经是一位慈善志工对我说的,也深深呼应了我内心的想法。
对残障人士来说,真正的「渔」,就是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,以及发挥才干、贡献社会的舞台。
 
▋残障人士的 Bangkit,不只是口号
『Bangkit』在马来文里,就是「崛起」的意思。
这本书的精神,就是要鼓励 OKU 主动发声,主动争取,而不是永远等别人来决定他们的命运。
作者 Rosli Ibrahim 本身就是一名视觉障碍者。
他写这本书,不是为了卖惨,而是想告诉大家:
『我们也能站出来,我们也能领导,我们也能改变社会。』
这种声音,其实比「励志」更有力量。
▋《OKU Bangkit》我读完之后的感受
对我来说,这本书最重要的提醒是:
『残障不是个人问题,而是社会问题。』
➤ 如果公共交通没无障碍设施,那是社会的责任。
➤ 如果公司拒绝雇佣OKU,那是社会的偏见。
➤ 如果教育体系不能包容,那是社会的失败。
OKU 需要的不是同情,而是平等的制度、真正的机会。
▋身为残障人士的我
《OKU Bangkit》不是一本让你感动落泪的故事书。
它更像是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清马来西亚对残障议题的态度。
很多人可能会想:
『我自己不是残障人士,家里也没有 OKU,这些问题好像跟我没关系。』
但事实上,残障议题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
—— 无障碍环境、平等机会,其实关乎整个社会是否公平、是否进步。
我想,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提醒我们:
➤ 不要把 OKU 当成需要怜悯的人;
➤ 不要把平等当成口号;
➤ 不要只停留在慈善,而是要推动制度的改变。
当「Bangkit」真正发生时,OKU 不只是受助者,而是和大家一样的社会成员。
那一天,也许才是真正的公平。
如果你本身是 OKU,或家里有残障人士,请务必去注册 OKU 卡。
注册 OKU 卡不只是为了申请援助金,更重要的是让政府掌握真实的数据,这样社会资源的分配、相关政策的推动,才会更有力。
这是我们作为 OKU 的责任,也是让下一代 OKU 受益的重要一步。
而社会,也必须和我们一起努力,营造一个让 OKU 能独立、自立的环境,才可能让「Bangkit」真正发生。
这本书让我再次明白,OKU 的真正力量,不在于别人怎么同情我们,而在于我们如何让自己更强大。
「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变好,但你变强了,世界对你的态度就会不一样。」
小麦@31.8.2025